在河南商丘的火神台景区力创配资,有一尊高达数米的王亥塑像矗立着。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,但他的历史地位却极其重要——他被誉为商人的鼻祖。
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,商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。即使在古代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,商人仍承担着维系地域间物资交流的重要职责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潮商、徽商、晋商三大商帮并称为中国商帮的代表,它们各自书写了辉煌的商业传奇,成为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徽商,亦称徽州商人或新安商人,聚集于徽州府辖区,民间俗称“徽帮”。徽商的根基深植于徽州这片古老土地,涵盖歙县、休宁、婺源、祁门、黟县、绩溪六县,历史上这里曾是新安郡的核心地带。尤以歙县和休宁县的商人闻名遐迩,成为徽商的代表人物。
实际上,徽商多数出身于贫瘠的山区,土地贫瘠、产出有限,生活艰辛。正如《徽州府志》所描述:“徽州地势险峻,山多田少,所产无几,故而小民多执技艺,或贩负就食他郡。”简单来说,就是徽州人因生活贫困,不得不投身商贸谋生。
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徽商从宋代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,到明末清初,徽商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。
展开剩余84%晚清时,徽商中涌现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——被誉为“红顶商人”的胡雪岩。他不仅在商业战场上屡创佳绩,更以重义气、细致入微的处世哲学赢得广泛尊敬。
其中,他采购火腿时特意掐头去尾,将中间最好的部分赠予伙计,自己留下两头,这一做法便是其为人处世的缩影。
那么,胡雪岩为何选择这样做?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高明之处?
道光三年,胡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县湖里村。他的童年充满艰辛,家境贫寒,常常吃不饱饭,只能为地主家放牛度日。
艰难的生活没有对他手下留情,父亲在他12岁那年因病去世,家庭顿时失去经济支柱,生活陷入困顿。
活着,总要有出路。无奈之下,胡雪岩只身离开故乡,踏上谋生的艰辛道路。
他辗转杭州、金华等地,先后在杂粮行、火腿商行以及钱庄当小伙计,经历了人生的冷暖起伏。
在那个时代,谋生极其艰难,胡雪岩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粒微小的沙子。
道光二十二年力创配资,他因勤奋肯干,被杭州阜康钱庄的于掌柜收为学徒。于掌柜无子,视胡雪岩如己出。
此后,胡雪岩便踏上腾飞之路。于掌柜临终,将阜康钱庄传给了他。
这家价值5000两白银的钱庄,成了胡雪岩迈入商界的第一块跳板。
道光二十八年,他结识了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,豪掷五百两白银为其补实官位。在王的支持下,胡雪岩的商业帝国逐渐形成雏形。
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,更鼎力相助胡雪岩,使他在官商两界左右逢源,赢得了尊敬与权势。
咸丰十一年,太平军攻占杭州,胡雪岩为保护自己的商业帝国,从上海、宁波购置军火粮草支援清军。
然而,太平军势如破竹,杭州最终沦陷。王有龄因失城自缢,胡雪岩也陷入低谷。
江浙地区是清廷极为看重的富饶地带,为抗击太平军,清廷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。
军费紧张之际,胡雪岩趁机与左宗棠结交,用雄厚财力支援抗敌,被任命为总管。
杭州解围后,胡雪岩被委以善后重任,负责浙江全省的钱粮与军饷管理,逐步走上官商结合的道路。
有了左宗棠的赏识,胡雪岩的事业蒸蒸日上。后来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,胡雪岩则在背后积极筹措军饷。
新疆光复后,他获授从二品布政使,身穿黄马褂,戴二品红顶官帽,声名显赫。
如果说与官员打交道是胡雪岩成功的利器,那么赢得伙计们的心则是他的另一大秘诀。
他的商业版图遍布全国,无法事事亲为,因此深知收服手下人心的重要性。每年年末发放火腿,便是他稳固团队的重要举措。
胡雪岩早年曾在火腿商行做小伙计,对火腿的品质有着独到了解。
当时,金华火腿闻名全国,至今依然声誉卓著。
胡雪岩清楚火腿中不同部位的口感差异:头部骨多,口感较硬;尾部肥肉多,易腻;中间部分肉质鲜嫩,是火腿的精华。
每年年末,他都会将火腿掰成三份,掐去头尾,只将中间最佳部分发给伙计们,自己则留用火腿的两端或分给亲近之人。
伙计们眼睛雪亮,见他总将好货留给自己,心里虽然清楚,却对他充满感激和敬意。
胡雪岩此举不仅赢得了伙计们的尊重和信任,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从而全身心投入事业。
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,为胡雪岩庞大的商业帝国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当然,除了发放火腿外,胡雪岩奖励和笼络伙计的手段多种多样。他深知,出身贫寒的他明白底层伙计是否愿意卖力,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。
当伙计们的日常所需得到满足,甚至偶尔有意外惊喜,他们又怎会不努力工作呢?
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道理自古通行,如今众多知名企业之所以壮大,也多走了类似的路子。
作为企业掌舵者,须以身作则,体恤员工,分享利益,方能长盛不衰。
参考资料:《红顶商人胡雪岩》等。
(图网力创配资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